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五十七章:离间二何(2 / 2)

之所以扣下傅燮、盖勋二人的奏章,那是因为二人亦弹劾董卓,刘辩担心何进顾忌二人的名声而退缩,放弃包庇董卓。

而之所以扣下刘备的奏章,那是因为刘备的奏章太软弱,甚至有代关羽、张飞认罪的意味,只留保兄弟二人不受牢狱之灾,刘辩担心刘备的软弱影响到何苗。

“确有此事。”

见刘辩询问,何苗点点头如实说道:“昨日兄长唤我到大将军府,要我严惩……”

他的话还未说完,刘辩便故作着急地打断:“二舅,万万不可让忠义之士蒙冤啊!”

何苗犹豫道:“可兄长那边……”

听到这话,刘辩故作恼恨地说道:“大舅太自私了,就因为董卓是他的属下,他便要包庇董卓。……二舅,关羽是你的部下,且此事他又无过错,你千万不可让他蒙冤啊。”

何苗原本就不想惩罚关羽,只是不希望与兄长何进发生冲突,眼下见刘辩苦苦相求,他心中也打定了主意:“史侯放心,我保证绝不让关羽蒙冤。”

刘辩大喜,旋即又故意提醒何苗道:“为防我师兄刘备他们胡思乱想,我觉得二舅应该写一封信宽慰他们,让他们安心。”

何苗想了想,亦答应下来。

片刻后,何苗告辞离去,刘辩将他送出殿外。

使何氏兄弟失和的种子已经埋下,如今就差一个契机,一个将此事闹大的契机。

他下意识就想到了骠骑将军董重,亦想到了他私扣的傅燮、盖勋二人弹劾董卓的奏章。

以董重恨不得处处找何进把柄的性格,岂会放过这种机会?

而一旦董重将此事揭露,何进就没办法在掩盖了,介时他要么处罚董卓、要么处罚关羽——若他惩罚董卓,那么刘辩离间二何的计划就遭失败,反之若处罚关羽,就难免要跟何苗驳斥。

问题在于,如何将傅燮、盖勋二人的奏章交给董重呢?

刘辩有意无意地看了一眼在旁的赵淳,心下微微摇了摇头。

赵淳暂时是他身边唯一能用的人,且对他也忠心,但刘辩自认为不能事事交由赵淳去办,万一赵淳从中看出了一些苗头呢?

别忘了,赵忠、赵淳兄弟投奔他刘辩,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大将军何进,刘辩自然得防备一手。

思前想后,他最后命赵淳请来了张让。

片刻后,张让匆匆而来,谄笑说道:“史侯唤老臣前来,不知有何吩咐?”

刘辩故作恼恨道:“这段时日,董重、孙璋几人处处寻机找我把柄,我想来想去,觉得不应被动招架,应当把握主动。”说着,他低声对张让道:“张公,何不选一名你手下信任的人,命他假意叛到孙璋身旁呢?”

张让人老奸猾,立刻就明白了刘辩的想法,惊喜赞道:“史侯妙计!”

说罢,他又有些担忧地说道:“就怕孙璋不中计……”

见此,刘辩从怀中取出傅燮、盖勋二人的奏章,递给张让道:“叫此人谎称偷到了崇德殿留中不发的奏章……”

张让接过看了几眼,立刻就想起奏章内容,恍然之余担忧道:“这两份奏章利害不小,孙璋必然中计,不过,会不会对大将军造成什么影响?”

刘辩轻笑道:“滥杀无辜的乃是董卓,与我大舅有何关系?再者……”

他故意在张让面前板下脸来,冷冷说道:“董卓犯下恶行不说,还敢诬陷我师兄,诬陷我所喜爱的猛将,若不趁机教训一下他,我难消心头之恨。”

原来如此。

张让果然信以为真,点点头低声说道:“史侯放心,此事包在老臣身上。”

当日,张让命崇德殿内一名叫做渠穆的小宦官假意叛到孙璋那边。

孙璋信不信此人背叛张让,刘辩不在乎,关键在于,他在不引起张让、赵淳、孙璋等所有人怀疑的情况下,用合理的借口将傅燮、盖勋二人的奏章‘送’到了孙璋手中,同时也意味着送到了董重手中。

果不其然,得到这两份奏章的董重自以为抓到了何进的把柄,次日觐见灵帝,以弹劾董卓之名,贬责何进。

灵帝招来何进询问。

何进自然不会承认,遂推卸于关羽,于是灵帝又唤来何苗。

何苗一听何进为了保董卓,把他手下部将关羽给卖了,罕见地发怒,不顾何进频繁对他使眼色,命人取来朱儁的奏章,据理力争,令何进大为恼怒。

不得不说,到后半程时,董重就已经看不明白局势了,只是幸灾乐祸于何氏兄弟失和,在灵帝面前彼此指责对方的部将。

他丝毫不知,他也只是某位史侯手中一杆枪而已。